继续看书

对于三婶而言,反正死的也不是她的女儿,更何况因为有元嘉怡在前挡了她女儿的路,而元嘉怡因为亡父的缘故反正也嫁不出去了,与其到时候嫁不出去还要给她交税,还不如早早的找个人儿嫁了。

她如今可是给她找了一个好姻缘,那“彩礼”可是有一百两啊,他们一年累死累活才赚多少银子?

她们二房还要谢她呢!

总之一句话,损失的不是她的利益,她还尽得好处,她能不欢喜吗?

说到底不过是自私自利之人罢了……三婶王氏拿着李家给的赏银回到家,起先两个长辈自然是不会同意的,毕竟这个时候的姻缘讲究门当户对,两家人差距太大,和这样的人家进行婚配,两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心里总觉得不踏实,毕竟人家是富贵人家,怎么看得上他们这些泥腿儿?也觉得这事儿有些猫腻,毕竟若这家条件真的像王氏说的那么好,她怎么不让自己的女儿嫁过去?但不知王氏是如何劝动的公婆,不过一盏茶水的时间王氏就得意洋洋的从房屋中出来。

到了第二天一早爷奶就叫一家西房人家都进了堂屋商量姐姐的婚事儿。

当时小嘉宁以及学堂中的其他学生被族中长辈和学堂那位秀才老师带去县城参加县试,因为考完试之后三之内便会出成绩,再说从村里到县城驾着牛车都是两三天的功夫,三头牛都是从村子里借来的,来一趟县城不容易,故而考完试之后他们并没有首接回村,首接在县里首接等成绩出来之后才回去。

所以小嘉宁的记忆里并不清楚他们到底在屋子里都说了些什么,元嘉宁扯了扯身上的被褥,但根据后续的记忆佐不过三婶王氏就是说了一些她女儿攀上了一个有本事的童生,以后能给元家带来好处的话,而元嘉怡迟迟不嫁,他们家要出税钱不说,若不赶紧将婚事定下来等人家考上秀才一切就晚了,再者人家李家也给了丰厚的彩礼。

两相对比,自然是前途无量的那位童生条件更好一些,王氏选择了那位童生公婆也能理解。

孤儿寡母的徐母和元嘉怡自然在公婆爷奶面前说不上话,更何况那日说是商量,倒不如说是强制执行他们的命令,因为公婆首接给徐母下达了最后的通牒:三日之内元嘉怡的亲事若还是定不下来,那就定下李家!

毕竟元嘉怡的婚事儿实在是拖的太久了,像他们这种农户,光年年的田税人口税和各种杂税都是堪堪交的起,哪里负担得起更多?接着俩老人就说了说高家的具体情况:说是嘉怡三婶她家亲戚在这家里面做事,故而早早的就知道了风声,这李家是镇上的富商,光彩礼就一百两银子,嘉怡嫁过去以后有丫鬟伺候,以后也不用下地干活,公婆也都是良善人,不会为难嘉怡,唯一不好的就是这位二少爷身子不太好,但也不用担心都有丫鬟小厮们伺候,也用不着嘉怡照顾。

没错,你没有听错,就是二少爷!

乾朝己经废除了人殉制度,并且严令禁止活人死葬,高家也只不过是镇上的一个商户,虽说生意上的南来北往需要县太爷照顾,逢年过节孝敬从未少过,但也不敢明目张胆地办这种事儿,所以请媒婆说媒的时候,都说的是家中的二少爷,但和的八字都是小少爷的八字。

等新娘子嫁进来之后,是死是活不就都由他们李家说了算?为了以后不生事端,他们李家让媒婆相看的都是那些没有依靠的人家儿。

至于为什么王氏知道李家的打算,那还是因为她有个兄弟的女儿在李家做工,那小丫头乖巧能干,就被调到了李夫人院子里做打扫,无意间听见了李老爷和李夫人的对话。

》》》继续看书《《《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