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高质量小说
  • 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高质量小说
  • 分类:现代都市
  • 作者:文盲写小说
  • 更新:2024-06-15 20:51:00
  • 最新章节:第40章
继续看书
无删减版本的军事历史《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成功收获了一大批的读者们关注,故事的原创作者叫做文盲写小说,非常的具有实力,主角崇祯唐通。简要概述:嫔内眷们你看我,我看你,猜测到将要发生什么。正月初的时候,皇帝和内阁商量过南迁之事,当时因为种种原因,再加上崇祯反复无常的性格,没能成行。今天召集众人,肯定是旧事重提三位皇子和众妃嫔、公主向崇祯叩头之后分左右而立,大家心中七上八下,等待自己的命运。所有人都知道留在京师很危险,去往南京才安全。崇祯看着下面一帮熟悉的陌生人......

《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高质量小说》精彩片段


李若琏自知失态,急忙手忙脚乱的爬起来重新跪好,不停地磕头:“陛下恕罪,臣有失礼仪,求陛下恕罪,恕罪。”

“臣在锦衣卫任指挥同知一职,锦衣卫乃皇帝亲军,只效忠陛下一人。就算给臣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做如此大逆不道之事,求陛下明察。”李若琏以为崇祯是在考验他,第一时间表明忠心。

“你想抗旨?”崇祯质问道。

“陛下,臣宁愿违抗圣命也不能做出如此不忠之事。”李若琏声音颤抖,语气却斩钉截铁不容反驳。

崇祯微微皱眉,他在脑海中快速思考对策,片刻后说道:“你不刺杀朕,朕怎么杀那帮满嘴仁义道德的伪君子?”

“不杀那帮伪君子,钱从何来?”

“没有钱怎么拯救大明?”

“其中的厉害,你明白吗?”

见李若琏誓死不从,崇祯开始解释。

“朕让你刺杀只是做个样子给别人看,朕以此为由戒严京师。抓凶手的任务自然而然的会落到你们锦衣卫手上,谁是凶手还不是你说了算?”

崇祯的一番话让李若琏茅塞顿开,他不由得暗暗佩服:计谋原来可以这样用。

“陛下,臣听懂了。但是臣不敢,陛下乃九五之尊,若臣失手,后果不堪设想。”

“你不会真想杀了朕吧?”

李若琏急忙磕头:“臣不敢。”

“那就不会失手,你不用真的伤到朕,只需让人看到你行刺的场面就行。”

“臣恕难从命!”李若琏跪在地上还是不同意。

就算不是针对他的圈套,被人发现行刺皇帝可是大罪。

他抗命不遵最多砍头,行刺皇帝诛九族。

崇祯真的生气了,他猛地一拍龙椅,站起来说道:“朕是天子,守国门保社稷,死了又如何?”

“朕不怕死,怕的是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终日奔波流离失所。”

“流贼为什么剿不完?孙传庭说李自成有民心,什么是民心?”

“你说,什么是民心?”

李若琏不说话。

崇祯继续说道:“民心民心,饥饿时给他一口饭就能收获他的心。”

“朕要做的是收获全天下老百姓的民心,但是在此之前,朕得有足够的钱发饷,赈灾,免粮。”

“否则,大明朝将山河破碎。这天大的罪,你担得起吗?”崇祯见李若琏不敢接任务,一顶巨大的帽子扣了过去。

李若琏听罢头皮发麻,跪在地上久久不语。

不知过了多久,李若琏抬起头眼睛潮红一片:“陛下,臣领旨。”

呼...

崇祯再次松了口气。

“此事由你亲自去办,不能泄露任何风声。”

“臣,遵旨!”

李若琏施礼后迈着沉重的步伐朝外走去,每走一步心里便沉重一分。

压力太大了。

他也没想到锦衣卫竟然有行刺皇帝的差事,而且是皇帝亲自下达的差事。

看着李若琏远去的背影,崇祯问刚从内阁回来的王承恩:“现在什么时辰了?”

“回皇爷,现在巳时末刻,再过半个时辰才是去戊字库的时间。”

一个小时...来得及。

崇祯吩咐道:“王承恩,太子,永王,定王,周皇后和一众妃嫔去往乾清宫,朕有话说。”

“遵旨!”

朝堂的事暂时解决了,接下来要给大明寻找后路。

崇祯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守住北京城,现在能做的是给太子铺路,给大明指一条明路。

很快,乾清宫内人头攒动。

三位皇子,妃嫔内眷们你看我,我看你,猜测到将要发生什么。

正月初的时候,皇帝和内阁商量过南迁之事,当时因为种种原因,再加上崇祯反复无常的性格,没能成行。

今天召集众人,肯定是旧事重提

三位皇子和众妃嫔、公主向崇祯叩头之后分左右而立,大家心中七上八下,等待自己的命运。

所有人都知道留在京师很危险,去往南京才安全。

崇祯看着下面一帮熟悉的陌生人,稳了稳心神,开口道:“都坐下吧,今天只有亲人,没有君臣。”

乾清宫内没几个座位,众人不敢说话也不敢去座,只好依次席地而坐。

崇祯继续说道:“流贼犯境,势不可挡。王承恩总领九门提督,他说北京城大抵是守不住了。”

刚说完,安静的乾清宫顿时乱了起来。

大明有制,后宫不得干政,就是私下里议论都不行。她们虽然早已通过其他渠道得知北京城难守的消息,但这句话从崇祯帝嘴里说出来还是颇为震撼。

“肃静!”王承恩尖锐的声音将其他声音压了下去。

“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世人皆称天子守国门。这是一份荣誉,也是一份责任。朱家人从不畏惧死亡,誓死也要守护华夏。”崇祯声音变得沉重。

“可流贼势大,京师难守!”

“所以朕怕啊!”

“怕天下大乱,黎民受苦!”

“怕建奴南下,百姓遭殃!”

“怕大明近三百年的基业毁在朕的手上!”

“朕不想当一个亡国之君,也不想让你们遭受亡国之苦。”

“权衡利弊,朕认为暂时南迁才是上上策。”

这些皇室成员沉默不语,京师就是家,他们不想离开这一方故土。可是继续待下去,温馨的家会变成冰冷的墓地。

这些坟墓会被流贼推倒,挖出。

本应被厚葬的尸体也会变成荒野上的枯骨。

一念至此,有些人轻声抽泣起来。哭泣好像能传染,眨眼间乾清宫内哭声一片。

崇祯面无表情地看着他们,内心毫无波澜。

宗室尤其是皇室的人太过软弱无能了。

明末死于天灾人祸的百姓无数,皇室中人仅仅因为离家而哭泣,那些荒野上的坟茔,断桥下的枯骨,又有谁来替他们悲伤?

等众人情绪稳定,崇祯继续说道:“朕决定,太子、定王、永王去往应天府,六宫内眷,内臣百官除少数人随行外,其余人等与朕固守京师,等待勤王之师。”

“到应天府后,太子监国。”

“如果朕身死殉国,你便在应天府继位登基。”


随着叫卖声响起,附近看热闹的百姓瞬间围了过去。


不差钱的人纷纷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银子购买。没钱的人站在地摊前不停地观察摩挲。

附近警戒的兵卒维持秩序的同时也好奇的往里看,毕竟普通人一辈子也没机会接触皇室物品。

在现场监斩的刑部侍郎张忻,大理寺卿凌羲渠,右都御史施邦曜对视一眼,表情各不相同。

凌羲渠和施邦曜一脸担忧,担心此事传出去不好听,有损皇家颜面。

刑部左侍郎张忻则是冷漠中夹杂着一丝戏谑。

他在想,历史上有摆摊卖东西的皇帝吗?

有,且多是昏君。

东汉灵帝刘宏,宋少帝刘义符,还有大明正德皇帝明武宗朱厚照。

有他们做榜样,崇祯会怎样?

看来,朱家王朝要走老路了!

崇祯回到乾清宫简单吃了午饭,随后直接去往德胜门。

明代京城有十六个城门,内城九个,外城七个。

德胜门在西北方向,军队出征时都走这个城门,此门谐音“得胜”,寓意自明。

历史上,李自成进攻北京时先是攻打西直门。

西直门守将吴麟征用土石把城门洞子堵了个严严实实,李自成随后改打其他城门,最后由德胜门进入北京。

崇祯顺着台阶迈步登上城墙,放眼远眺。

天地无垠,入目荒凉。

脚下的城墙高有四丈,顶部宽有三丈,能并排跑十辆马车!

守城的兵丁纷纷跪在地上不敢抬头直视。

崇祯走在前面,新任京营总督范景文跟在身后,东厂太监王德化紧随左右。

(崇祯给每个城门都配置一名武官和一个守城太监,表面上看似能互相监督,实际上武官反感太监,太监嫌弃武官,反而起到了反作用)

“皇爷,城墙上寒风刺骨,请陛下移步城门楼,奴婢在里面烧了炭,里面暖和。”王德化谄媚道。

崇祯瞥了他一眼,考虑是现在杀他还是待会再杀。

史书记载,李自成兵临城下后,兵部尚书张缙彦见大势已去,主动将内城的正阳门打开,带领百官亲自迎接,同时还劝说李自成在北京重新登基为帝。

司礼监太监王德化则亲自带领部下打开德胜门,跪迎李自成进城。

这厮身为皇帝内官,不尽忠也就罢了,跪舔李自成是几个意思?

崇祯停下脚步,面无表情的问道:“炭从何来?”

王德化愣了下,有些不解的回答:“回皇爷,这些炭是奴婢在兵部领的。”

“领了多少?”

“二百斤。”

“二百斤够用吗?”

王德化以为崇祯在关心他,有些感动的说道:“皇爷,够了!臣每天只烧十余斤炭,这些能用半月还有富余。”

“呵...”崇祯冷笑不止,他伸手抓住旁边一个守城士兵的脖领子,直接将他拖拽到王德化面前,冷声问道:“他可有碳取暖?”

“没有。”王德化毫不犹豫的说道。

别说这人只是一个普通士卒,就是七品把总也没有炭火取暖,能烤火的六品起步。

“既然没有碳取暖,你为何说够了?我大明守城的将士们不是人吗?你身为内官,不但不为朕解忧,反而借着朕的名义压榨守军,行奢靡之事。”

“实在可恨!”

王德化前一刻还在享受着崇祯的关心,没想到后一刻就被定了罪。

他感觉天塌了。

见皇上生气,王德化立刻下跪:“皇爷恕罪,臣并非有意独享炭火,兵部户部缺少钱粮,炭火供应不上。”

小说《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铛铛铛!

王承恩敲响了景阳钟。

清脆震耳的钟声传出十余里,响彻全城。

皇城内的女人们听到钟声后,纷纷一惊。以为流贼将至,顿时满脸悲伤:“天杀的流贼啊!”

北京城的大街上,溜早的人像往常一样提笼架鸟。街边的早点摊上坐着三五人,钟声掠过,众人纷纷议论。

“万岁爷又敲钟了,是流贼要打进来了吗?”

“你说对了,流贼昨天攻破宣府,我估摸着不出十天就打到咱北京城喽。”

“京师守得住吗?”

“不知道,反正流贼只抢那些富户的钱,咱们穷老百姓哪有钱给他抢。再说了,能不能守住是万岁爷该操心的事,咱们还是管好自个儿吧。”

“天冷,回见。”

寒冷的城墙上,三大营的士兵和宦官们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钟声响起时只有几个小头目朝皇城方向瞅了一眼,随后躲在城墙垛口后对着冻僵的手哈气。

兵器散落一地,怀里的窝头冻得邦邦硬,啃不动舍不得扔。缺饷少粮的他们别说馒头,就是取暖的炭火都买不起。

冷!

崇祯十七年的春天太冷了。

......

皇极殿内。

文武百官早已聚齐,崇祯深吸一口气,缓步走入。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文武百官齐声叩首。

崇祯站在台阶上,扫视群臣。

六部尚书中一半坏种,侍郎里面坏种也不少。

扫视一圈后他的目光落到内阁首辅魏藻德身上。

这家伙要死了,看一眼少一眼。

“众卿平身!”

“谢万岁!”百官齐声再叩首。

魏藻德身穿大红朝服,头戴乌纱帽,目光扫视一圈后站出来后拱手说道:“万岁,据塘报,昨日流贼攻破宣府,直奔京师而来。”

明朝大臣的地位与满清相比可以说一个天上一个低下。

大臣们在皇帝眼里是人臣,不是奴才,没有动不动就下跪的规矩。

崇祯点头反问,“可有御敌之策?”

魏藻德脑子飞速运转,他没什么真本事,只是能说会道而已。见崇祯问他,直接说出提前准备好的答案:“京师军民团结一心,定能抵御流贼。”

浮语虚辞!说了等于没说。

崇祯继续追问:“如何团结军民?”

魏藻德拱手施礼:“当然是用重金!”

他的话刚说完,不止皇帝,就连他的下属吏部左侍郎沈维炳都有点瞧不起他。

朝廷要是有钱,也不至于让流贼从陕西一路打到宣府!

这不纯纯的放屁吗!

“众卿可有办法?”崇祯目光看向李邦华。

那封信必须由李邦华说出来,责任也由他承担。

君王在朝堂上不能提出观点,只能选择支持提出观点的人。也就是常说的只做选择题,不做填空题。

如果错了,可以甩锅到臣子身上,皇上是受到臣子蒙蔽。

自古君王不认错!

这便是帝王之术!

历史上的崇祯,对帝王术一窍不通!

其实也不能怪他,没人能想到皇位会落在他身上!

李邦华得到崇祯的信号后,抬头冷眼斜视着魏藻德,出列说道:“万岁,流贼来势凶猛,为保大明江山。不如让太子去往应天府,永王,定王,六宫内眷以及内臣百官等少数人随行,其余人等与万岁固守京师,等待勤王之师。”

“众卿以为如何?”

崇祯心里虽然早已做好了决定,但是当着众臣的面,不能立刻同意,必须按流程让朝臣参与其中!

只有让这些士大夫参与过程,才能让他们有种与天子共治天下的感觉。

这也是帝王术。

李邦华的话犹如一颗炸弹,将安静的皇极殿引爆。

“万岁不可!”左中允李明睿第一时间跪倒,“太子年少,尚不能监国,不如万岁亲行!”

李明睿负责记录太子起居,以他对朱慈烺的了解,此子尚不成气候。别说朱慈烺,就是朱由检本人去了也不一定斗得过南京六部官员。

“李明睿你好大的胆子!让万岁南迁是周平,宋高之陋计!你就不怕偏安一隅的局面再次出现吗?大明不是宋朝,不能把江山一分为二!万岁与我等固守京师才是万全之策!”李邦华身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据理力争。

“万岁,当务之急是团结军民固守京师!流贼虽巨,但京师城坚炮厉,只要固守三五日,各地勤王之师到来后流贼自会退去。太子一旦南行,人心必乱,不利守城。此二人亡我大明之心昭然若揭,万岁应该治他们的罪。”兵科给事中光时亨出班说道。

给事中虽然是七品小官,权利却非常大,可以监察六部,弹劾百官,甚至可以驳回皇帝的批复。

属于皇帝的近臣。

否则以他七品的官职,根本没资格上殿议事。

“臣附议!”吏部左侍郎沈维炳走了出来。

“臣也附议!”兵部尚书张缙彦站了出来。

兵部尚书站队表明态度后,朝堂上的争论立刻进入到白热化的状态。

崇祯数了数,朝堂官员分为三派。

在左都御史李邦华的带领下,近两成官员联名上奏希望皇帝守京师太子去应天府。万一北京守不住,大明朝还有半壁江山。

以李明睿为首的人认为太子年幼,去应天府担不起大事,不如皇帝本人亲行,放弃北京。

支持光时亨的人占了五成,在兵部尚书的鼓动下,他们都认为北京城守得住,皇上和太子都不能走,走了会造成心军心不稳,百姓慌乱,不利守城。

三种观点都有道理,三伙人在皇极殿内争论不休。

还有一些人不发表观点,可能是佛系,也可能在观察朝堂的局面,伺机而动。

起初众人商议的还是朝堂之事,不多时,就变成了人身攻击。

“万岁,李邦华在此关键时刻提出南迁,实乃妖言惑众,按律当斩!”光时亨说道。

“光时亨鼠目寸光,妄为天子朝臣,德不配位应砍了他的头。”李邦华反击。

“万岁,此时若是不走,等流贼围城想走也走成不成了!”李明睿再次劝道。

“肃静!”见众人吵得差不多了,崇祯让王承恩出声制止。

他看向内阁首辅魏藻德,问道:“内阁什么态度?”

魏藻德左右看了看,慢悠悠出班拱手说道:“内阁还未商议妥当!”

“呵,”崇祯冷笑,“你们几个立刻商议。”

历史上,魏藻德早就做好了叛变的准备。

他说:像我这样的有才能的人,李自成必然会奉我为座上宾,好吃好喝的伺候着!

所以,魏藻德并不想让崇祯得逞。

按照他的规划,崇祯和三位皇子都留在北京。如果守住了京师,这天大的功劳里有他一份;如果京师失守,崇祯和三位皇子便是他投降大顺的投名状。

同样也是一份天大的功劳!

在大明是朝臣,去大顺也是朝臣,没必要在意谁是皇帝!

魏藻德回头看向其他四人,低声询问意见。

内阁原本有七人,前首辅陈演,阁臣蒋德璟辞官。李建泰驰援山西在保定被流贼抓捕,现在内阁算上魏藻德只有四人。

其他三位内阁成员分别是方岳贡,范景文和邱瑜。

这些人中范景文是内阁次辅,任工部尚书,职位和权利都比其他两人高。

方岳贡和邱瑜知道谁都惹不起,同时说道:“我等皆听首辅次辅之言。”

范景文见状,朗声说道:“臣以为李御史之计可行,我大明军队现在缺饷少粮,此去南京路途遥远,若在途中因为饷银一事发生哗变,后果不堪设想。”

魏藻德微微摇头,“范大人此言差矣!京师守军本就不多,太子南迁需分出千余人护送,届时守城将难上加难。”

“太子年幼,独自去应天府后一旦遭遇朝臣,宦官或者后宫干政,将给大明带来无妄之灾。”

“京师乃大明根本,若万岁弃之而去,等于将半壁江山拱手让与流贼,乃陋计也。”

“现在应当固守京师,等待勤王大军。流贼虽巨,却都是些乌合之众,待吴三桂关宁军一到,定会四散而逃。”内阁首辅魏藻德一字一句的说道。

三句话,第一句反对了李邦华的观点,第二句反对了李明睿的观点,第三句话表明他支持光时亨。

有理有据,无法质疑。

小说《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中的人物设定很饱满,每一位人物都有自己出现的价值,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引出了佚名的故事,看点十足。《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这本连载中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穿越、历史、历史古代、佚名穿越、历史、历史古代、小说目前更新到了最新章节第723章 真假之辨,已经写了1486138字,喜欢看穿越、历史、历史古代、 而且是穿越、历史、历史古代、大佬小说的书友可以试试。

书友评价

书写的确实很好,不像其他的穿越小说胡编乱造,本书中很多环节都是有历史人物在,合乎情理,合乎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期待每天能否多更新?为作者持续点赞👍👍👍👍👍👍👍👍👍👍👍👍👍👍👍👍👍👍👍👍👍👍👍👍👍👍👍👍👍👍👍👍👍👍👍👍👍👍👍👍👍👍👍👍👍👍👍👍👍👍👍👍👍👍👍👍👍👍👍👍👍👍👍👍👍👍👍👍👍👍👍👍👍👍👍👍👍👍👍👍👍👍👍👍👍👍👍👍👍👍👍👍👍👍👍👍👍👍👍👍

还是好看,这段时间的文章有些乏味,我觉得是因为更的太少,但此书值得一看,更多的了解到明后期一些历史细节。

不能给民族英雄郑成功加点光环吗?

热门章节

第9章 成国公朱纯臣

第10章 抄家

第11章 杀首辅

第12章 李邦华入阁

第13章 楚党

作品试读


崇祯拍着朱慈烺的肩膀说道:“如果京城失守,朕会消失并留下一封亲笔信昭告天下,是建奴的细作毒害了朕,这样你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讨伐建奴。”

自古只有师出有名的战争才能承天意顺民心。

建奴入关时吴三桂在前,八旗兵在后,喊着的替崇祯复仇的口号冲进北京,不知真相的老百姓开门欢迎。

所以北方很快陷落。

过了黄河,南明朝廷建立后老百姓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说好的复仇变成了偷梁换柱,而且还是根坏柱子。

建奴这才遇到反抗。

如果南明朝廷没有内斗,建奴不一定打进南京。

“如果征讨不顺,可以联合流贼共同讨伐,这便是朕给你定的国策!”崇祯拍着太子肩膀。

“记住了吗?”

“儿臣,记住了!”朱慈烺跪在地上再次叩头。

“亡国可以,灭种不行!”崇祯盯着朱慈烺,“给朕重复几遍。”

最开始,朱慈烺的声音有些青涩,“亡国可以,灭种不行。”

慢慢的声音变得洪亮,底气也足了很多,“亡国可以,灭种不行。”

到最后,他的声音里充满了血性和愤怒:“亡国可以,......”

崇祯对朱慈烺的表现很满意。

他拍了下对方的肩膀,一张纸条后头也不回的走出乾清宫。

朱慈烺看着崇祯的背影渐行渐远,内心的孤独和无助顿时涌上心头。

前一刻还在潜邸学习帝王之道,下一刻便被父皇派去南京监国。

此时的他一头雾水毫无准备。

但。

皇家的人从不退缩,他用力擦干眼泪,朝着崇祯离开的方向重重的磕了一个头,捡起纸条起身从侧门离开。

......

王承恩从慈庆宫送信回来后一直守在殿门外,见皇帝走出乾清宫,立刻跟在他身后。

宫殿外艳阳高照,虽已是三月,天气却尚未转暖。好不容熬过了寒冷的冬天,倒春寒却来了。

他看着阳光下的皇爷,内心一阵担忧。

大明朝里里外外所有事,都压在这个三十四岁的男人身上。

他十七岁继位,当了十七年皇帝,也累了十七年。

现在大明风雨飘摇,是皇爷不够勤奋的结果吗?

显然不是。

有时候他会产生一种错觉,皇爷越是努力,大明朝就越乱。

难道说天要亡大明?

王承恩被这个想法吓了一跳,他急忙收回心思,老老实实跟在崇祯身后。

“铛!”

清脆悦耳的钟声响起,随后钦天监漏刻博士隐约可闻的声音穿过宫墙钻进了崇祯的耳朵里:“午时已到,日正当中!”

崇祯停下脚步看向天空,时间过得太快了。他有太多太多的事要做,却发现时间根本不够用。

王承恩在他身后说道:“皇爷,该用膳了。”

“嗯...不急!”

崇祯双手背在身后,两眼看向天空,没心情吃饭。

他有些不甘心。

别人穿越自带系统金手指,不是掏出AK突突突,就是变出三五万虎狼之师绝地反击,打的李自成屁滚尿流,杀得建奴兵退千里。

到了他这,开局一根绳。

太扯了!

南京已经交给太子,希望他到了之后会按照自己的规划治国。就怕这帮文臣不懂乱逼逼,到时候对朱慈烺口诛笔伐,逼迫他攘外必先安内。

“看来,还得安排几个有能力的忠臣才行!”崇祯在心里嘀咕。

这时,一个小太监从远处跑到王承恩面前,跪地说道:“王公,内阁首辅李邦华让奴婢把这封信递给陛下。”

信?

得到崇祯的授意后,王承恩接过信件打开后扫了一眼,随后将信件举过头顶:“皇爷,这是去南京的臣子名单,请皇爷过目。”

“嗯。”崇祯拿过人名单,认真的看了起来。

他之前的想法是找几个有能力,且忠诚的大臣去应天府辅佐太子。

经过皇极殿借钱一事,他更加确定自己的想法。

能力和忠诚缺一不可。

有时候忠诚甚至比能力更重要。

求稳为上!

南京也有六部,官员虽不齐全,情况却也十分复杂。

以朱慈烺的能力肯定无法驾驭他们,必须派能稳住朝堂的人去才行。

否则皇权会被架空。

新乐侯刘文炳,都督刘文耀,彰武侯杨崇善,惠安侯张庆臻、驸马(明光宗时的驸马)都尉巩永固、宣城伯卫时春,前户部尚书倪元璐......。

见这些人都在,崇祯点点头。

历史上,这些人在得知崇祯皇帝自缢而亡后纷纷自杀,妥妥的忠义之士。

唯一担心的是,南京六部官员能不能容下这些人。

敌人不可怕,可怕的是内斗。

“让李邦华拟旨,把所有没有实职的勋贵都安排上实职,职位可以不高,但必须关键。太子到达南京后立刻整顿守备军补充禁军,越多越好。”

“去往南京的官员、勋贵携带的家眷不宜多,轻装简从,今夜戊时整在午门集结准备出发。”

“遵旨。”

随着崇祯一声令下,整个皇宫顿时忙碌起来。

崇祯的妃子们没去南京,但他们的孩子都有资格。这些人一边给孩子收拾行李一边痛哭流涕,仿佛这一别便是生离死别。

整个皇城上空笼罩着一层阴霾。

“皇爷,该用膳了。”王承恩再次轻声提醒。

崇祯本不想吃饭,考虑到如果京师失守身死道消,这饭是吃一顿少一顿。

而且他穿越以来还没尝过宫廷美食,想想都觉得嘴馋。

“告诉尚膳监,午膳弄快点,朕一会还要去戊字库议事。”刚离开乾清宫的崇祯转身走了回去。

“遵旨。”

尚膳监的膳食准备的非常快,不到一刻钟便端到了乾清宫。

崇祯坐在方桌旁,看着面前的饭菜提不起胃口。

崇祯节俭不吃肉菜,所以只有素菜。

第一道菜是烧萝卜,第二道炒白菜,第三道是炒竹笋,第四道是土豆片。

没错,在明末土豆属于高级货,只有达官贵人才有资格享用。

汤是鸡蛋汤,主食则是一碗米饭。

四菜一汤,妥妥的太祖皇帝吃饭标准。

吃完饭后,崇祯喝了几口茶润嗓后吩咐道:“摆驾戊字库。”

小说《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飞黄腾达就在今日,干了!

想清楚这些后,他大手一挥:“围了!”

五十多个军士很快将定国公府围了起来。

等远处的锦衣卫和五城兵马司赶来后,李左指挥他们将定国公府团团包围,随后撤回自己的手下,来到府门前伸手拍门。

勋贵们很忙,忙着收拾金银财宝准备跟随太子去往南京。

此一去山高路远,能不能返回京师犹未可知,他们要把所有值钱的东西全都带走。

等了一会,一个仆人打扮的中年人打开府门露出脑袋。

他看着眼前五十多个全副武装的军士愣了下,随后面色一寒,冷冷说道:“诸位什么人?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知道,定国公府。”

“知道还敢造次?没事的话快快散去,我就不向国公大人禀告了!”

李左郑重其事的说道:“在下乃勇卫营千总李左,护送陛下返回皇宫时遇到刺客,根据线索发现刺客在这附近出现过,请打开府门让我等进去搜查一番。”

李左在京师任职多年,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他清楚的很。

首先,他只是根据破空声猜测刺客藏在定国公府内。

其次,就算亲眼看到刺客的位置他也不能把话说死。

陛下遇刺,按照规定他们有权搜查。

有多大的权利就办多大的事,只要不出格,天王老子来了也治不了他的罪。

中年仆人先是皱了下眉,等他看清李左胸前衣甲上画的虎头后才意识到这些人是皇帝的禁军:勇卫营。

他收起之前傲慢的态度,但面色还是一如既往的平静:“诸位稍等,待我请示定国公后再来回复。”

说完后他就要关门谢客。

李左上前一步用脚抵住了府门,“回复?”

李左冷笑一声,“陛下回宫途中遇刺,我等奉命追查刺客,刚才那些话是通知不是商量,闪开!”

他一把推开中年仆人,顺手将府门打开带着人冲了进去。

见有人敢闯国公府,四十多个人纷纷拿起武器围了过来。有人用刀剑,有的拿弓弩,甚至有人拿着火铳对准了李左。

这些都是定国公府上养着的家丁,个个身强体壮,平时没少训练。

现场的气氛瞬间紧张起来。

勇卫营的人丝毫没有畏惧,他们围在一起组成小型的阵列。最外层的人拿着盾牌,中间步兵手持刀枪一致对外,最里面弓弩兵和火器兵架起武器蓄势待发。

“这是定国公府,你敢造次?”中年仆人面色寒冷,语气逼人。

李左估算双方人数后冷冷说道:“大明律有制,凡民间私有人马甲、傍牌、火筒、火炮、旗纛、号带之类应禁军器者,如果私自持有,一件杖八十,每一件加一等。私自制造并私自持有则罪再加一等,杖一百流三千里。非全成者并勿论,许令纳官。”

李左没骗人。

明朝对铠甲火器管控极其严格,至于刀剑则没有太多要求,只要数量不过分就不会管。

虽然后来对火器的管控已经名存实亡,但在法理上李左占了上风。

中年仆人看着勇卫营身上鲜明的盔甲,手中精良的武器,感受着他们身上散发出腾腾的杀气后,脸色骤然变了。

他微笑着朝家丁摆手示意他们退下,然后缓步走到李左面前低声说道:“李千总,我只是国公府上一个看门的,有些事真做不了主。如果千总执意要查我也不拦着,只是丑话说在前面,后果自负。”

小说《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京师,皇城外。

在锦衣卫和勇卫营的护卫下,崇祯离开了皇宫。

这是他第一次亲眼看到古代的城池。

目光所至,皆是荒凉。

太破旧了。

偌大的北京城,大明朝的国都,路上铺的竟然是黄土......

没有混凝土和沥青也就算了,红砖青砖什么的总有吧?

然并卵!

脚下的黄土混合着白灰,前面的太监洒水降尘,地上的尘土在历史车轮的碾压下,慢慢沉淀。

一条条这样的道路在北京城内横纵交错,筑就繁华的同时,也昭示着百年沧桑。

崇祯没有乘坐銮驾,他骑在马背上,朝戊字库方向缓缓前进。

内府有十库。

分别是内承运、甲、乙、丙、丁、戊,追赃、广积、广惠、广盈库。

内承运库归大内太监掌管。

乙字库属兵部。

甲字库,丙字库,丁字库,追赃库,广惠库,追赃库归户部管。

戊字、广积、广盈库属于工部掌管。

戊字库挨着安民厂,安民厂的前身是王恭厂,天启六年发生大爆炸后改名搬迁至此。

搬迁的原因很简单:之前离皇城太近,皇帝没有安全感。

不过王恭厂这个地方确实邪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又炸过一次。

戊字库负责储存火器盔甲,京师三大营的家底都在这。

能不能守住京师,全靠这些火器!

早期边军的火器均出自工部,由于路途遥远不便运输,再加上工部制作成本太高,在边军的强烈要求下,他们拥有了自制火器的权利。

不能怪边军,工部制作一把火铳的成本是二两半银子,。

边军自制火铳性能与工部一致的情况下,仅需一半两。

可见贪腐多么严重。

工部尚书范景文早早带着工部的官员在戊字库门前迎接崇祯。

这些人里面,有两个人脸上写满了焦虑。

其中一个中年人,身材魁梧皮肤黝黑,一脸的络腮胡子,面目略显狰狞。初春时节寒风尚冷,他却仅穿了一件薄衫,袖子挽到手肘处,露出两条孔武有力的臂膀。

另一个人身材高大皮肤呈微棕色,满头金色的头发,高鼻梁眼神深邃,颧骨突出。

范景文带头施礼:“臣等参见万岁!”

“免礼,朕只是随便看看,众卿不用迎接,各司其职即可。”

“是。”

除了范景文和这两人外,其余人迅速离开。

朝堂上的事早已传遍京师,没人愿意在这个时候陪在皇帝身边,伴君如伴虎的例子数不胜数,说错半句话就会招来杀人之祸。

“陛下,工部员外郎焦勖,工部主事汤若望奉旨听宣,不知陛下有何吩咐?”范景文朝旁边挪了一步,给焦勖和汤若望留让出位置。

“陛下。”两人再次施礼,低着头不敢多言。

他们怕啊!

换谁都会害怕,早朝的时候刚砍了内阁首辅,他们俩一个从五品,一个从六品,分分钟能治他们的罪。

“朕来瞧瞧火器,你们不要多虑。”

“陛下,请这边来。火器都在仓库里面存着,不便搬运。”范景文接过话,伸手指向戊字库的大门。

“都长锈了吧?”

“啊?”范景文老脸一红,“陛下说笑了,仓库内干燥异常,不会长锈。”

“朕是说,仓库里火器该拿出来试试了。”

“是,臣这两日就差人试火器。”

“这两日?”崇祯想大嘴巴抽他,“等流贼打到京师还试个屁!”

范景文自知说错了话,急忙跪地求饶:“陛下恕罪,臣这就安排。”

一行人走进戊字库的院子,匠人们忙碌的身影映入眼帘。


一件件火器从不远处的兵器局和内府的兵仗局送来,戊字库的人检查没问题后,入库造册登记。

火器以火绳枪和火铳为主,剩下的是配套的铅丸和火药。

在范景文的指挥下,工部的匠人们将一件件火器从仓库中搬运出,交到锦衣卫手中。

再由锦衣卫或搬,或推到崇祯面前一字排开。

为了皇帝的安全,锦衣卫不能让这些匠人在皇帝面前触碰火器,一旦发生发生意外就是诛九族的大罪。

等搬的差不多了,范景文开始介绍。

“陛下,这是红夷大炮!”

“陛下,这是佛朗机炮,佛朗机铳......。”

崇祯边听边看,对明军的火器有个大概了解。

首先是红夷大炮,它属于舶来品,根据葡萄牙的舰炮改进而来。后期学者研究表明,这种改进型的铜铁复合炮是十七世纪最好的火炮之一。

崇祯看着硕大的铜铁复合炮,心中稍稍安定些许。有这家伙在,守城才有底气。

缺点也很明显:贵+重。

若是用高强度的钢制作火炮,成本和重量会降低,性能反而会增加。

“京师有多少红夷大炮?”

“回陛下,有二十四门红夷大炮!”

“制造一门火炮需多长时间?”

“需半月左右。”

来不及了,就算来得及崇祯也没有改造火炮的计划。

他是文科生,在这个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朝代造不出钢炮。

明朝能炼钢,但炼不出能造火炮的钢。

无论天工开物里的炒铁炉,还是坩埚炼钢法炼出来的钢铁都无法制作火炮。

杂质太多导致钢铁太脆,很容易炸膛。

杂质多的原因不是技术不行,是煤炭中硫磷含量高导致的。

此时的西方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可是随着西方基础工业的发展,他们找到了煤炭脱硫脱磷的方法。

自那时起,中国冶炼技术和火炮技术开始全面落后于西方。

“这是手铳,鸟铳(火绳枪),三眼手铳.....”范景文继续介绍。

“等等!”崇祯指着其中一件火器问道:“你说这是自生火铳?”

“是陛下,此铳由毕懋康在崇祯八年制作而成,不用明火就能引燃火药射出弹丸,工部小批量生产后存放至今。”

崇祯拿起自生火铳仔细观察。

自生火铳的结构与其他火器相比略显复杂,原来点火的位置被一块金属板,有弹性的金属拨片和火石占据。

由于年久失修,金属拨片早已锈迹斑斑没了弹性。

这特么不就是燧发枪嘛?

有了这东西,远了不说,最起码可以统治世界两百年!

他把自生火铳扔到范景文手中,问道:“为何没有大批量生产?”

“回陛下,臣刚到工部任职时也发现了此枪的特殊之处。臣当时想批量制作,经过焦勖演示后才发现此枪的缺点。首先火石昂贵,工部每年拨付的款项本就不足,没有多余的钱采买火石。”

“且此铳有许多不合理之处,如火石易掉,无法点火,火石碎裂,弹片断裂等。于是时任工部尚书的张凤翔将此铳收于库中,不曾启用。”

“原来如此。”崇祯点头的同时也放下了心。

这些问题看起来很棘手主要由于设计不合理造成的,所以改造起来反而不麻烦。

假以时日,改造归来的燧发枪肯定能让大明军队横扫欧亚,扬名世界。

“除了火炮,其他的火器依次测试。”崇祯吩咐范景文。

小说《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浩浩荡荡的车队从东往西一字排开,两边站着锦衣卫和厂卫。

他们穿着京师三大营的盔甲,弓弩火器一应俱全。

内阁首辅兼兵部尚书李邦华站在高台上,目光扫视着台下。

负责护送的锦衣卫和东厂只有两千人,南迁的马车却超过了五百辆。每辆车上都装满了金银财宝,行驶起来笨重缓慢。

别说遇到流贼,就是遇到普通的毛贼也跑不起来。

而且。

据他所知,城门口还有百余驾马车在等。

那些马车里都装着勋贵们舍不得扔的宝贝,就算千山万水也要带到南京。

崇祯在王承恩的陪同下走出午门,看着黑压压的人群,心中窃喜。

这些马车得装了不少钱!

一众勋贵和朝臣在午门前并排站立,见皇帝出现,纷纷跪地施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

李邦华走到崇祯身边拱手施礼:“陛下,三大营除守城人外,其余已全部驻扎在皇城之外;巡捕营,锦衣卫,东厂也已在午门外集结完毕。去往南京的勋贵和大臣已经上车,只等太子和陛下后宫车马到齐,便一同出发!”

“李阁老辛苦了,来,坐下说!”崇祯让人给李邦华搬了个凳子。

“臣惶恐。”李邦华被感动到了,他伸手擦拭眼角,眼神愈发坚定。

“王承恩,后宫准备的怎么样了?”

后宫理论上有很多东西需要带,但能搬走的却寥寥无几。

无非是衣服,珠宝,铺盖还有食物。

其他的就是人了。

太监宫女负责装车,其余人等负责管好自己。

“回皇爷!太子,永王,定王,昭仁公主,长平公主皆已收拾妥当,只等拜别陛下。”王承恩从身后回答道。

“嗯?懿安皇后呢?其他人呢?”

“懿安皇后誓死不去南京,说要与京师共存亡。周皇后和袁贵妃劝不动,便不再劝了。其他妃子也要留在就京师,陪着皇爷共抗流贼。”

“哎。”崇祯叹了口气。

大明的女人竟然贞烈如此,比朝堂上那些官员强了百倍不止。

“不去便不去吧,告诉太子他们,不比向朕拜别,此去南京路途遥远,要多加小心。”

“皇爷...车队还没出发,不如...”

“朕的话就是旨意,你只管传达!”

“遵旨。”王承恩无奈转过身,一瘸一拐的走向太子乘坐的马车。

看着浩浩荡荡的车队,崇祯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他指着车队说道:“李阁老,太子南迁的车队太过臃肿。一旦遇险首尾难顾,还不如留在京师安全。”

“陛下,他们不按照旨意来,臣也无可奈何。”

李邦华何尝不知?

旨意上写的明明白白:家眷不宜多,轻车简从。实际可倒好,这些人恨不得把家里的土都装上带到南京。

他管不了,也没法管。

“这事好办,何人负责护送?”

“陛下旨意上没说,臣便自作主张让左都督刘文耀负责护送。”

“宣刘文耀近前来,朕有话问。”

刘文耀毕恭毕敬的来到崇祯面前,由于穿着盔甲,只好拱手施礼:“陛下,臣刘文耀奉旨面君。”

“此去南京的马车有多少辆?”

“午门外有五百一十九辆,左安门附近还有百余辆。”刘文耀如实回答。

“太多了,传朕旨意,南行车队轻车简从,每户限四辆马车。给他们一刻钟的时间,时间一到,数量不符者留在京师与朕御敌。”

“陛下...”刘文耀大脑飞速运转,很快明白了崇祯的意图。

他停顿片刻后施礼道:“臣遵旨!”
最新更新
继续看书

同类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