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王之心和吴梦明正好走进府门,好巧不巧的听到了死人两个字。
“王提督,吴指挥使,什么风把你们吹来了?”定国公徐允祯见东厂和锦衣卫都来了,顿感不妙。
如果只有李左一人,他还有蒙混过关的希望。
现在锦衣卫和东厂都在,毫无机会。
王之心的政治觉悟比李左高几十倍,他不敢接徐允祯的话。
此事关系重大,如果查实是定国公行刺,与他说过话的人都会受到牵连。
小心驶得万年船!
王之心直接走到李左身边,低声问:“李千总,陛下怎么样了?”
“末将不知。”
王之心是三品官,千总是从六品,按照规矩李左需自称末将。
“死人在哪?”吴梦明追问道。
李左有些懊恼的捶了下胸前的铠甲,有些无奈的吩咐手下道:“带路!”
如果找不到其他凶手,那么这个死人就是凶手!
没办法。
朝臣需要交代,陛下也需要交代!
勇卫营,锦衣卫,东厂更需要给陛下一个交代!
如果找不到凶手,这个死人就是最好的交代!
假如这个死人是凶手,定国公必定会受到牵连。那么他迈进府门后的所作所为都会成为证据。
他越想越恼,恨不得扇自己几个嘴巴子。
几个人很快来到偏院,一具体型瘦弱的男尸躺在院子角落中。
......
紫禁城,乾清宫。
崇祯坐在暖榻上心有余悸。
穿越来第一次距离死亡如此之近。
虽然心里早就做好了准备,但事情发生的太突然了,如果当时没有侧身,那支箭很可能会穿破罩甲伤到他。
“李若琏...!”崇祯口中默念着他的名字,越想越气。
这家伙下手太狠了,说好的比划一下,到头来变成了真的。
不行,得给他个教训!
“皇爷...”王承恩屁股上的伤口已经处理完毕,他在两个小太监的搀扶下,强忍着疼痛走进殿门。
崇祯看向王承恩,关心的问道:“你没事吧?”
“回皇爷,臣只是受了些皮外伤,并无大碍!”王承恩龇牙咧嘴的说道。
“那就好,来人赐座。”
“多谢皇爷,臣...臣坐不下。”
“那就站着吧,刺客找到了吗?”崇祯假装恼怒的问道。
虽然李若琏做的很过分,但崇祯内心还是希望他没被抓到,否则锦衣卫真就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
“勇卫营,锦衣卫,东厂,五城兵马司的人都在查,臣估摸这会应该查出结果了。”
“嗯,宣李若琏觐见,朕有事吩咐。”
不多时,李若琏行色匆匆的走进大殿跪倒施礼:“臣李若琏参见陛下。听闻陛下回宫途中遭遇刺客,臣倍感惶恐,特来恭请圣安。”
崇祯仿佛什么也没看到,什么也没听到,随手拿起桌子上的一本奏本慢慢翻看。
清代才有奏折。
明代公事叫题本,启恩或认罪的叫奏本(凡内外各衙门,一应公事,用题本。其虽系公事,而循例奏报奏贺,若乞恩认罪檄敕谢恩,并军民人等陈情建言申诉等事,俱用奏本)。
李若琏跪在地上一言不发,他当然知道皇帝为什么没让他起来。
跪了将近半刻钟的时间,他才听到崇祯说道:“起来吧,汝等退下,没有朕的吩咐谁也不许进来打扰。”
等太监和起居注都离开后,崇祯才将奏本放下,淡淡说道:“李若琏,你胆子很大啊!”
“臣有罪!”李若琏没起身,跪在地上再次磕头。
“罪?你自己说说,有什么罪!”
“臣救驾不及,险些让陛下受伤。”李若琏一脸认真的说道。
小说《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朕是大明天子,天下的百姓都是朕的子民,京师百姓也不例外。为父母者本应如此,王卿不必多礼。”崇祯的声音很平淡,有种波澜不惊的感觉。
“是陛下!”
“朕还有件事需要你做,这件事若是做好了,便是天大的功劳!”
“陛下请讲。”
“开春在即,劝课农桑之事准备的如何了?”
顺天府衙管的事很多:掌京府之政令,宣化和人,劝农问俗,均贡赋,节征徭,谨祭祀,阅实户口,纠治豪猾,赈恤穷困,清录罪囚。
中国历代君王都很重视农业,每到立春之日都会举行春耕大典,虽然对帝王来说只是一场仪式,对于官员和百姓来讲却意义非凡。
春耕大殿之后地方官员需要巡查劝农,必要时还得提供帮助。
见崇祯问政,王庭梅再次陷入沉默。他行云流水的跪在地上,双手举过头顶恳求道:“陛下,臣有罪。现流贼将至,京师治安混乱,臣最近忙于缉拿贼人,劝课农桑一事暂且搁置了。”
崇祯在心中叹了口气。
京师尚且如此,下面的州府得乱成什么样子?
官府不表态,老百姓有地也不敢种。辛辛苦苦劳作半年,到丰收的时候被官府一锅端。
这样的结果谁还敢种地?
有那些时间不如去干点别的,就算要饭也能多要几个月的饭。
“罢了,这不是你一人的错,恕你无罪。”
“谢陛下。”
“王卿可知道洋芋(土豆)?”
“臣知道,此乃上等菜品,寻常百姓无资格享用。”
“知道就行,王卿的任务是让京师百姓广泛种植此物,宫中可免费育苗提供播种。”
“这...”王庭梅张口结舌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皇帝要把御用之物分享给普通百姓,简直闻所未闻!
陛下为什么这么做?
难道仅仅是因为爱吃吗?
可是爱吃也不能天天吃啊,就算天天吃也吃不完呀!
他不敢多问,只能领旨:“臣遵旨。”
“行了,办好这两件事朕给你升官!”
“谢陛下!”
离开顺天府衙,崇祯再次松了口气。
大明朝摇摇欲坠,若想扶大厦之将倾必须考虑的非常全面。
老百姓为什么造反?
往简单说只有一个字:饿!
天灾人祸弄的他们吃不上饭,老老实实当农民只有死路一条,跟着李自成还有一口饭吃。
小冰河时期不仅温度低,还有干旱。
土豆耐寒耐旱,成长周期约八十到一百天。淀粉含量极高,最适合在干旱的北方种植。
而且土豆的病虫害相对较少,一旦丰产将会带来巨大的收益。
眼看皇城就在不远处,崇祯想起一件事。
他转头问王承恩:“王承恩,知道李若琏去哪了吗?”
“陛下,出宫前臣刚好遇到了李同知,他说陛下交给他一项绝密任务,不等说完便急匆匆走了。”
“哦!”崇祯随口答应道,
等等……
崇祯后背开始发凉,难道李若琏会趁现在搞刺杀?
他这么着急的吗?
也对!
李若琏是个聪明人,他绝不会去皇城里刺杀皇帝。
一事守卫皇城的勇卫营和锦衣卫不是吃干饭的;二是刺杀的锅得想办法甩到别人身上。
出入皇城都有记录,搞不好会搬石头砸自脚。
他不会真的想杀自己吧?会不会失手?他会用枪还是弩箭?
射偏了咋整?
霎时间,崇祯心中变得十分复杂。
他骑在马上想晃动身子躲过刺杀,却又怕晃动身体的同时李若琏动手误伤他。
纠结...后悔...不安等各种情绪将他笼罩。
小说《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万幸的是,这场鼠疫在崇祯十六年冬天已经度过了顶峰,虽然现在每天还有人因鼠疫而死,但规模早已不如从前。
简答来说,老百姓都有了抗体。
“不过陛下放心,据臣观察鼠疫之害早已大不如前,消散在即。”王庭梅见崇祯眉头紧锁,补充说道。
崇祯眯着眼问:“顺天府衙在这期间做过什么?”
“臣...臣按成化年间处理瘟疫之法处理鼠疫,于崇文、宣武、安定、东直、西直、阜城六门城外,各置漏泽园一所,提供草席棺木掩埋尸体。”
“再者,遍寻天下名医。江浙一后补县佐以针刺法医治鼠疫,颇有效果。臣让京师医者拜其为师,以治百姓。”
王庭梅低着头,满怀希望地细说着。
鼠疫给京师造成的损失可以用无法估量来形容,现在瘟疫得到了控制,绝对是大功一件。虽然他没有邀功的想法,但是皇帝既然问了,他也不好继续隐瞒。
“没了?”
“没...没了!”王庭梅见崇祯不但没有论功行赏的意思,听语气好像还不满意。
他顿时有些慌了。
“你们做的不错...”崇祯先是肯定了顺天府衙门的做法。
古人对瘟疫的认知有限,能做的也只有焚烧尸体,寻名医找良方。在那个封建迷信的时代,能让老百姓焚烧尸体已经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了。
肯定过后,崇祯话锋一转表达了不满:“但是不够...你说,何为鼠疫?”
王庭梅心中忐忑。
片刻时间他就对伴君如伴虎这个词有了深入的了解。
皇上先是表达了不满,随后对他们的行为表示了肯定,最后再次表达了不满。
皇帝的心思太难猜了...
“鼠传人,是为鼠疫。”
“不对!”崇祯摇头,“鼠疫并非以鼠传人,而是通过跳蚤传人。”
“跳蚤?”崇祯的言论把王庭梅整的怀疑人生了。
他从未听说过这种言论,如果告诉他的人不是大明皇帝,他肯定会一把个巴掌抽回去。
“陛下...臣费解。”
崇祯微微一笑,“朕之前也不知道,是祖父皇帝托梦告诉朕的。”
此话一出,王庭梅瞬间呆住。
今日早朝他也在殿上,君臣之间的对话全都听进了耳朵。
神宗皇帝先是托梦告诉陛下养心殿后面藏了银子,随后又告诉陛下鼠疫的祸根是跳蚤。
这得是多大的福泽啊!
古人对鬼神之说甚是敬畏,王庭梅缓过神后立刻跪倒在地,双手举过头顶后与脑袋一起扑向地面,口中忘情的喊道:“天佑大明,神宗黄祖保佑大明!”
崇祯医学方面的知识储备基本为零,平时感冒发烧全靠免疫力抵抗,扛不住了才会吃药。
但是,他了解鼠疫。
因为他亲身经历过一次。
鼠疫是一种强烈的传染性疾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它的病原菌是鼠疫杆菌,通过跳蚤传播。自然而然地就会在老鼠之间传播,也会传染给人类。其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严重的毒血症、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死亡率极高。
等王庭梅发完感慨之后,崇祯说道:“鼠疫传人全靠跳蚤,广发布告让城中百姓以稻草熏烤被褥,衣物;地面墙面用石灰水泼洒;禽畜圈中可先用稻草熏烤,再用石灰水泼洒,如此跳蚤可除矣。”
“其他方法朕一时半刻还想不起来,汝等自行摸索吧!”
“臣王庭梅替京师百姓谢过陛下!”王庭梅刚才跪拜后一直没起身,他再次将双手举过头顶,对着崇祯认真的拜了下去。
小说《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崇祯拍着朱慈烺的肩膀说道:“如果京城失守,朕会消失并留下一封亲笔信昭告天下,是建奴的细作毒害了朕,这样你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讨伐建奴。”
自古只有师出有名的战争才能承天意顺民心。
建奴入关时吴三桂在前,八旗兵在后,喊着的替崇祯复仇的口号冲进北京,不知真相的老百姓开门欢迎。
所以北方很快陷落。
过了黄河,南明朝廷建立后老百姓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说好的复仇变成了偷梁换柱,而且还是根坏柱子。
建奴这才遇到反抗。
如果南明朝廷没有内斗,建奴不一定打进南京。
“如果征讨不顺,可以联合流贼共同讨伐,这便是朕给你定的国策!”崇祯拍着太子肩膀。
“记住了吗?”
“儿臣,记住了!”朱慈烺跪在地上再次叩头。
“亡国可以,灭种不行!”崇祯盯着朱慈烺,“给朕重复几遍。”
最开始,朱慈烺的声音有些青涩,“亡国可以,灭种不行。”
慢慢的声音变得洪亮,底气也足了很多,“亡国可以,灭种不行。”
到最后,他的声音里充满了血性和愤怒:“亡国可以,......”
崇祯对朱慈烺的表现很满意。
他拍了下对方的肩膀,一张纸条后头也不回的走出乾清宫。
朱慈烺看着崇祯的背影渐行渐远,内心的孤独和无助顿时涌上心头。
前一刻还在潜邸学习帝王之道,下一刻便被父皇派去南京监国。
此时的他一头雾水毫无准备。
但。
皇家的人从不退缩,他用力擦干眼泪,朝着崇祯离开的方向重重的磕了一个头,捡起纸条起身从侧门离开。
......
王承恩从慈庆宫送信回来后一直守在殿门外,见皇帝走出乾清宫,立刻跟在他身后。
宫殿外艳阳高照,虽已是三月,天气却尚未转暖。好不容熬过了寒冷的冬天,倒春寒却来了。
他看着阳光下的皇爷,内心一阵担忧。
大明朝里里外外所有事,都压在这个三十四岁的男人身上。
他十七岁继位,当了十七年皇帝,也累了十七年。
现在大明风雨飘摇,是皇爷不够勤奋的结果吗?
显然不是。
有时候他会产生一种错觉,皇爷越是努力,大明朝就越乱。
难道说天要亡大明?
王承恩被这个想法吓了一跳,他急忙收回心思,老老实实跟在崇祯身后。
“铛!”
清脆悦耳的钟声响起,随后钦天监漏刻博士隐约可闻的声音穿过宫墙钻进了崇祯的耳朵里:“午时已到,日正当中!”
崇祯停下脚步看向天空,时间过得太快了。他有太多太多的事要做,却发现时间根本不够用。
王承恩在他身后说道:“皇爷,该用膳了。”
“嗯...不急!”
崇祯双手背在身后,两眼看向天空,没心情吃饭。
他有些不甘心。
别人穿越自带系统金手指,不是掏出AK突突突,就是变出三五万虎狼之师绝地反击,打的李自成屁滚尿流,杀得建奴兵退千里。
到了他这,开局一根绳。
太扯了!
南京已经交给太子,希望他到了之后会按照自己的规划治国。就怕这帮文臣不懂乱逼逼,到时候对朱慈烺口诛笔伐,逼迫他攘外必先安内。
“看来,还得安排几个有能力的忠臣才行!”崇祯在心里嘀咕。
这时,一个小太监从远处跑到王承恩面前,跪地说道:“王公,内阁首辅李邦华让奴婢把这封信递给陛下。”
信?
得到崇祯的授意后,王承恩接过信件打开后扫了一眼,随后将信件举过头顶:“皇爷,这是去南京的臣子名单,请皇爷过目。”
“嗯。”崇祯拿过人名单,认真的看了起来。
他之前的想法是找几个有能力,且忠诚的大臣去应天府辅佐太子。
经过皇极殿借钱一事,他更加确定自己的想法。
能力和忠诚缺一不可。
有时候忠诚甚至比能力更重要。
求稳为上!
南京也有六部,官员虽不齐全,情况却也十分复杂。
以朱慈烺的能力肯定无法驾驭他们,必须派能稳住朝堂的人去才行。
否则皇权会被架空。
新乐侯刘文炳,都督刘文耀,彰武侯杨崇善,惠安侯张庆臻、驸马(明光宗时的驸马)都尉巩永固、宣城伯卫时春,前户部尚书倪元璐......。
见这些人都在,崇祯点点头。
历史上,这些人在得知崇祯皇帝自缢而亡后纷纷自杀,妥妥的忠义之士。
唯一担心的是,南京六部官员能不能容下这些人。
敌人不可怕,可怕的是内斗。
“让李邦华拟旨,把所有没有实职的勋贵都安排上实职,职位可以不高,但必须关键。太子到达南京后立刻整顿守备军补充禁军,越多越好。”
“去往南京的官员、勋贵携带的家眷不宜多,轻装简从,今夜戊时整在午门集结准备出发。”
“遵旨。”
随着崇祯一声令下,整个皇宫顿时忙碌起来。
崇祯的妃子们没去南京,但他们的孩子都有资格。这些人一边给孩子收拾行李一边痛哭流涕,仿佛这一别便是生离死别。
整个皇城上空笼罩着一层阴霾。
“皇爷,该用膳了。”王承恩再次轻声提醒。
崇祯本不想吃饭,考虑到如果京师失守身死道消,这饭是吃一顿少一顿。
而且他穿越以来还没尝过宫廷美食,想想都觉得嘴馋。
“告诉尚膳监,午膳弄快点,朕一会还要去戊字库议事。”刚离开乾清宫的崇祯转身走了回去。
“遵旨。”
尚膳监的膳食准备的非常快,不到一刻钟便端到了乾清宫。
崇祯坐在方桌旁,看着面前的饭菜提不起胃口。
崇祯节俭不吃肉菜,所以只有素菜。
第一道菜是烧萝卜,第二道炒白菜,第三道是炒竹笋,第四道是土豆片。
没错,在明末土豆属于高级货,只有达官贵人才有资格享用。
汤是鸡蛋汤,主食则是一碗米饭。
四菜一汤,妥妥的太祖皇帝吃饭标准。
吃完饭后,崇祯喝了几口茶润嗓后吩咐道:“摆驾戊字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