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是由作者“文盲写小说”创作的火热小说。讲述了:通一眼,悠悠说道:“臣会用陛下赐的利剑,砍他的头。”唐通跪地求饶:“陛下,臣冤枉!”崇祯轻轻摆手:“定西伯不必喊冤,朕说的是假如,切莫在意。”唐通颤颤巍巍的站起身,对杜之秩的恨意和崇祯的不满达到了顶峰。崇祯身为皇帝,竟然不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道理。这大明,不保也罢!崇祯继续问杜之秩:“如果你私通流贼,定......
《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长篇小说阅读》精彩片段
王承恩朝最近的小太监使了个眼色,小太监急忙从外面端进一个托盘,上面放着文房四宝。
崇祯背着手,沉声说道:
“阎应元,直隶通州人,现任江阴县典史一职。”
“陈明遇,浙江上虞人,现任江阴县典史一职”
“冯厚敦,南直隶金坛人,现任江阴训导。”
“六百里加急,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赶往京师。”
王承恩看着这些陌生的名字,卑微的官职,他脑子有点空。
“皇爷,他们三人是何身份?臣怎么一点印象也没有...”
“不该问的别问,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王承恩吓得脸色铁青,跪在地上磕头请罪:“皇爷恕罪,臣这就安排人去办。”
“等等,只让阎应元一个人来就行了。”
“遵旨。”
“第二件事,给冯元飏回信,最迟明日午时与他在通州会和。”
“第三件事,把吴孟明,李若琏还有王之心都喊来,朕有事吩咐!”
“遵旨!”王承恩边往外走边在心里琢磨。
吴孟明是锦衣卫都指挥使,李若琏是指挥同知,他们分别是锦衣卫的一号和二号人物。
王之心是东厂提督。
皇爷找他们作甚?难道皇爷要杀人?
略微停顿后王承恩加快了脚步,杀人好啊!这帮误国误君臣子都该死。
可是流贼将至,此时杀官员不好吧?
想到这他扇了自己一个耳光,玛德,皇爷这么做肯定有他的道理,操这份心干什么!
管好宫里的太监,看好九门就行了。
不多时,王承恩回到崇祯身边说道:“皇爷,吴指挥使,李同知,王提督,都在门外候着。”
“让他们进来。”
“是,定西伯唐通和杜之秩在门外求见,不知皇爷是否召见?”
崇祯一拍脑门,他竟然把这件事忘了,“让他们一起进来吧。”
“是。”
唐通已经被崇祯封为定西伯,他穿着红色的麒麟服,站在门外四处偷看。
当他看到吴孟明和王之心后,心里咯噔一下。
锦衣卫和东厂怎么也在?
他们要干什么?
短短瞬间,他把这辈子干过的坏事都回忆了一遍。
难道皇帝要对自己下手?
想到这,唐通后悔了。
后悔不该奉旨勤王,更不该进宫讨要封赏。
自崇祯登基以来官员的下场都很惨,带兵的文官武将更是惨上加惨。
崇祯二年,蓟辽总督袁崇焕奉旨勤王解了京师之围,次年被凌迟处死。
崇祯四年,蓟辽总督兼兵部尚书孙承宗被免职,十一年战死。
崇祯五年,兵部司务孙元化被治罪砍头。崇祯十四年,兵部右侍郎郑崇俭被治罪砍头。
崇祯十六年,兵部尚书孙传庭在一道道圣旨的催促下仓促迎战,兵败身亡。
还有卢象升,曹文诏...
有心想走,看着殿门两侧的锦衣卫唐通知道自己走不了。
他低着头跟在王承恩身后走进大殿,施礼叩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免礼平身!”
“定西伯为何来此?”崇祯故意问道。
事已至此,唐通只能实话实说:“陛下,臣此次前来一是领取军饷,二是叩谢皇恩。”
他麾下的八千兵马缺了五个月的饷,作为勤王之师,多少得给点才行,否则极易引起兵变。
崇祯微微一笑:“你想要多少?”
唐通皱着眉大脑飞快运转。
他知道朝廷没钱。
既然没钱,崇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警告?
警告什么?
警告不要向朝廷要钱?
可如果没钱,这八千人吃什么喝什么?
唐通思考良久后,强忍着心中的恐惧说道:“臣需一万两白银。”
不等崇祯说话,奉旨监军的太监杜之秩怒斥道:“唐总兵,哦不对,是定西伯大人;现在朝廷缺钱缺粮,去哪儿弄一万两银子?”
“别说没有,就是有也不可能用在咱们身上。回去告诉手下的兄弟们,现在朝廷困难,忍一忍就过去了。”
说完这些话,杜之秩得意的抬起那张尖酸刻薄的脸,希望能得到崇祯的赞赏。
“杜监军,你没带过兵,不知道带兵的难,我说的一万两已经够少了。”唐通咬牙切齿的看着杜之秩,心中无比恼怒。
他搞不懂,大明朝这位皇帝为什么不信任他们这些武将?
每次出兵,总会派太监监军。
他们狗屁不懂,甚至都没听过炮声。坐在中军帐里胡乱指挥,能赢才怪!
崇祯看着杜之秩小丑般的表现,心中冷笑。
历史上就是这厮,在唐通准备迎战时派人打开城门投降了。
该死!
“杜之秩说的好啊!”崇祯面带微笑,“朕有个问题,你要如实回答。”
“臣遵旨。”
“如果,朕是说如果定西伯私通流贼,你该当如何?”
崇祯的话,瞬间让唐通后背一凉。
自己在前线奋勇杀敌,皇帝却猜疑他私通流贼。
霎时间。
惊讶,难过,委屈,愤怒,后悔等各种复杂的心情在心中蔓延。
他知道,该来的猜忌终究还是来了。
早知道就该向刘泽清学习!
山东总兵刘泽清谎称坠马受伤不能奉旨勤王。
崇祯得知后不但没有怪罪,反而赏赐他几百两医药费。
天理何在?
杜之秩斜视唐通一眼,悠悠说道:“臣会用陛下赐的利剑,砍他的头。”
唐通跪地求饶:“陛下,臣冤枉!”
崇祯轻轻摆手:“定西伯不必喊冤,朕说的是假如,切莫在意。”
唐通颤颤巍巍的站起身,对杜之秩的恨意和崇祯的不满达到了顶峰。
崇祯身为皇帝,竟然不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道理。
这大明,不保也罢!
崇祯继续问杜之秩:“如果你私通流贼,定西伯该怎么办?”
“我?”杜之秩愣了下,毕恭毕敬的说道:“奴婢忠于陛下,忠于大明!”
崇祯面无表情的说道:“朕说的是如果。”
杜之秩跪地叩首:“若奴婢私通流贼,就请定西伯砍下臣的头。”
“好!”崇祯拍手鼓掌,“既然承认了,定西伯还不赶快动手?”
???
唐通愣了。
杜之秩也愣了,他以为崇祯在开玩笑,脸上堆着笑容说道:“陛下说笑了,奴婢胆子小,经不起这种玩笑。”
“你也配?”崇祯面无表情。
看着崇祯那张严肃的脸,杜之秩慌了。
平日里深受皇帝信任,怎么也没料到会有杀身之祸。
他匍匐在地上,不停地磕头:“陛下臣冤枉!臣忠于陛下,忠于大明,绝不敢做出违逆之事,望陛下明察!”
“明察?”崇祯冷笑着从王承恩手中接过冯元飏的密信,随手甩到地上:“你与流贼往来的信件早已被王承恩截获,这就是你私通流贼的铁证!”
他面无表情的喊道:“刘总兵坠马伤到哪儿了?能不能站出来让我瞧瞧?”
刘泽清的声音再次响起:“刘都督见谅,属下刚敷了药,不能见风。”
“太子殿下就在本官身后,你还不出来施礼?”
见刘泽清不露面,刘文耀搬出了太子。只有亲眼看到刘泽清,才能按照计划行事。
一旦杀的不是刘泽清,后果不堪设想。
这座土城根本无法招架一万五千人的围攻!
刘泽清犹豫片刻后,用极其缓慢的速度从马车里钻出来。他钻出来的同时,附近的亲兵纷纷上前,将盾牌高高举起。
他走下马车踩在柔软的沙土上,拱手施礼:“臣刘泽清参见太子殿下。臣坠马受伤不能受风,只能用盾牌挡着点,望太子殿下见谅。”
朱慈烺转身从刘文耀身后钻了出来,他让太监们高举火把,火焰的红光将他那稚嫩的脸颊映的通红。
“刘泽清,本宫(明太子在官员面前正式的自称)看不清你的脸。”
刘泽清抬头望城头看,确认是太子无疑后,心里悬着的一颗石头终于落了下来。
只要太子在,军饷就跑不了。
他吩咐张远:“拿火把来,让皇太子殿下看清楚些。”
沾了油的火把刚拿过来,不等张远高高举起。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
大地为之颤抖,烟雾和灰尘腾空而起,碎石铅丸四散开来。
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响起,先是一团浓烈的烟雾喷涌而出,紧接着巨大的冲击力和爆炸的碎片飞一样的向四周射去。
离爆炸点近的士兵和战马首当其冲,运气好的士兵只受到了声波攻击。
他们纷纷捂着脑袋和耳朵,身体不受控制的从战马上跌落。战马在巨大的声响下受惊嘶鸣,挣扎着逃向远方。
运气不好的直接被碎石和铅丸射中,有的鲜血直流惨叫不止,有的血肉模糊直接丢了性命。
痛苦的哀嚎声,战马的嘶叫声,求救声,询问声,喊声,哭声各种声音混杂在一起,让场面十分混乱。
离爆炸点远的也受到了波及,好在这些士兵和战马早已习惯了炮火声,稍微调整后就恢复了队列。
“妈的妈我的姥姥,怎...怎么回事?”一个士兵捂着半聋的耳朵,看着远处的浓烟艰难的咽着唾沫。
“不...不知道,好像是总兵大人的马车炸了!”
“总兵,总兵大人没事吧?”
“应该没逝...走,去看看!”
铁门关外的士兵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有人猜测是城内开炮,也有人认为是天降异象。但无论发生了什么,他们都想看看总兵大人的情况。
近五千骑兵一边警戒,一边朝发生爆炸的地方聚拢。
城墙上。
刘文耀站起身,将压在身下的太子拽起来,“太子殿下,您没事吧?”
朱慈烺拍了拍衣服上的尘土,表示没事。他急不可耐的走向城墙,扒着上面的垛口往下看。
爆炸产生的烟雾和灰尘已经散去,现场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深坑!
深坑直径有一丈,深度也将近一丈。焦土、碎石以及各种残骸散落一地。
“刘都督,找到刘泽清了吗?”朱慈烺问。
刘文耀借着月光使劲看了又看,最后指着深坑远处的一具残骸说道:“应该是死了!”
朱慈烺长长的松了一口气,他半个身子倚在垛口旁,声音疲惫:“那就好,那就......”
不等朱慈烺把话说完,城外突发状况。
“张内官,这烤馒头就着热水吃,可还吃得惯?”
张容淡淡说道:“挺好,比皇宫的饭好吃。”
“不是吧...”邓珲一脸的不可思议,“万岁爷吃的都是山中走兽云中燕,陆地牛羊海底鲜,你们都是万岁爷面前的红人,吃不上肉还喝不上汤吗?”
张容白了他一眼:“万岁爷自崇祯三年起就不吃肉了,平日只吃白菜萝卜和洋芋,我们这些奴婢别说馒头,有窝窝啃就不错了。要不是前些日子发了饷,我这会走路还发飘呢。”
听到发饷二字,邓珲眼前闪过一道精光。
他不动声色的给自己倒了一碗热水,假装不在意的问道:“发饷?你们守着万岁爷也会缺饷?”
“你不懂,朝廷的钱优先发给边军,其次才是我们这些人。对了,你们来之前没发饷吗?”
邓珲眼神黯淡:“朝廷欠了八个月的饷银,到现在一文钱没发,我和兄弟们家里都揭不开锅了。”
高文采吃完最后一个馒头,喝了口水:“邓守备放心,现在朝廷有钱了,用不了十天半月饷银就发下来了。”
“等不及了,我今日来有个请求。”
不等高文采和张容询问,邓珲就迫不及待的说道:“我和手底下的兄弟们能不能向两位借点钱?此一去南京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家里上有老母,下有小儿,不给他们留点银子,我们不敢走,也不能走!”
高文采张了张嘴,一句话也没说出来。
邓珲是守备,五品官。他是千户,也是五品。
邓珲现在面临的窘境,他高文采同样也遇到过。
幸运的是从京师出发前都补发了饷银。他们把大部分钱都留给了家人,身上只带了一些零用钱。
就算想往外借,也是有心无力。
张容不说话,有意避开这个话题。
他有钱,却不会往外借。
太监与其他人不同,他们没有子嗣,挣得钱都存起来给自己养老用。
就算想借,身上带的银子也不够借的。
见两人沉默,邓珲脸上的笑容慢慢消失。
高文采叹了口气:“邓守备,你年纪小我喊你一声兄弟。咱们的情况差不多,朝廷虽然发了饷,可是那些钱我们都留给了家人。”
“就是真心想借,手里也没钱。而且这话你们不应该对我们说,该对刘文耀刘都督说,他管着整个南迁的队伍,让人拿出万八两银子问题应该不大。”
邓珲面无表情的站起身,“两个果真不借?”
高文采与张容对视一眼后两人同时站起身,“邓守备,我们身上没钱怎么借?”
“呵,那就别怪我们兄弟不讲义气了!”
“你想干什么?”高文采右手放到刀柄上,凝神戒备。
张容则直接拔出了刀。
外面的侍卫听到声音后纷纷拔刀,闯了进来。
“干什么?”邓珲冷笑,“老子不干了!”
“你敢当逃兵?”张容上前一步将刀架在邓珲脖子上。
邓珲毫无畏惧,他伸手指着张容:“杀我一个人容易,老子手底下还有一千出生入死的兄弟,你们杀得完吗?”
话音刚落,一个锦衣卫急匆匆跑进大帐:“千户大人,天津守军有异动。”
紧接着另一个锦衣卫慌张的跑进来:“千户大人,探马来报,西北二十里发现一股骑兵,数量在两千以上。”
高文采顿感头大,他深吸一口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抓住第二个进来的锦衣卫问道:“两千骑兵是敌是友?说清楚。”
“穿着边军盔甲,似乎是友军。”
小说《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片刻后冯元飏点头:“我觉得此计可行。”
“我觉得没问题。”高文采没有任何犹豫。
刘文耀刚要发号施令,忽然觉得有些不妥。
皇上虽然将南迁之事全都托付给他,但这么大的事还是商量一下为好。
他带着冯元飏和高文采来到太子车驾旁,把计划简单叙述一遍。
车驾里沉默许久后才传出一道沙哑的声音:“此事全听左都督的。”
刘文耀不再犹豫,他对着高文采说道:“高千户,你带五百锦衣卫,五百厂卫,再带一千冯巡抚带来的人,立刻前往武清城外。”
“遵命!”沈飞调转马头,疾驰而去。
......
清晨,河间府。
硕大的顺字旗和白色刘字将军旗在城墙上随风飘扬。
李自成心腹大将,左营制将军刘芳亮坐在府衙大堂内闭目养神。
昨夜探马传来消息,崇祯下令让太子南迁,他自己固守京城。
刘芳亮不信,认为崇祯会混在南迁的车队中一起逃走!
“报!”
传令兵从门外飞奔而进,单膝下跪。
“念。”刘芳亮头也不抬的说道。
“谷将军(指谷可成)让属下来报,果毅将军张能,果毅将军田虎纵兵劫掠,城中民怨沸腾。”传令兵硬着头皮说道。
这种在背后传人坏话的行为如果被张能和田虎知道,十条命都不够他丢的。若不是谷将军下令,他绝不会做这种事。
刘芳亮眉头皱了皱,问道:“抢的是平民还是富户财主?”
“刚开始只抢富户,抢着抢着局面就失控了。”
刘芳亮叹了口气,有些无奈。自北伐开始以来,皇上(指李自成)三令五申不能扰民。
他知道,皇上说的不能扰民是不能劫掠普通百姓。
城中的富户财主想抢便抢,想杀便杀。只有抢了他们的钱,才能补充军饷,购买粮草。
随着劫掠的次数增加,那些兵卒养成了习惯。
开始对普通百姓下手。
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
这哪是义军?分明就是流贼!
“知道了,告诉谷将军,大顺军纪严明,必须做到对百姓秋毫无犯。让他杀几个人立威,再有违背者,定斩不饶。”刘芳亮吩咐道。
“是!”
传令兵前脚刚走,另一个传令兵走了进来。
“大帅,北京密报。”
“哦?”刘芳亮睁开眼。
“念!”
“据查,昨夜戊时初,两千锦衣卫护送明太子朱慈烺,永王,定王及一众朝臣勋贵,从左安门出发后一路往东,往通州方向行进。”
通州...
刘芳亮皱着眉,死死的盯着桌子上的地图。
通州与运河相连,明太子南逃的路线大致有两条。一条是从通州南下,绕道山东,去往南直隶。
另一条是沿运河去往天津,乘船入海到达南京。
山东尚未攻陷,若想阻拦,必须在天津一带拦截!
如果崇祯带着太子一起南逃,他会毫不犹豫指挥大军星夜朝山东天津一带进发。
现实是崇祯独守北京,让太子南逃。
如此一来,他的大军便不能轻举妄动了!
皇帝的主要目标是北京和崇祯,明太子并非首选。
虽不是首要目标,难道就眼看着明太子南逃?
刘芳亮轻轻摇头。
他可以派出两三千轻骑袭击明军,最好的结果是俘虏明太子,如果不成也不会损失主力。
明太子南下无非两条路,无论哪条路,只要抓住他,便是大功一件。
“通知谷将军,张能和田虎,来衙门商议军政。”
“遵命!”
京城前门大街。
张贴告示的锦衣卫前脚刚走,告示四周就聚满了人。
小说《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崇祯脸上虽然淡淡一笑,心中却是冷笑。
他知道自己等不来吴三桂!
吴三桂可不是什么好人,他是正儿八经的政治投机商,为了保存实力他什么事都干的出来。
名义上是勤王,实际上在等。
等李自成围困北京,然后根据事态发展再做选择。
如果李自成失败了,那么他就率部追着李自成打,白捡勤王救驾的功劳。
如果李自成攻陷北京,那么吴三桂有两条路可选;一,投降李自成;二,投降建奴。
历史上崇祯的死让他选择了第二个选项,一句借兵报仇让关宁军放下了与八旗兵多年的仇恨,全力围剿李自成。
“好好,关宁军一道流贼自退!”崇祯似是在安慰自己,又似乎在安慰群臣。
见众人不说话,崇祯站起来问李邦华:“流贼因何而起?”
“天灾,他们吃不饱穿不暖,于是造朝廷的反。”
“闹灾厉害的又哪几个省份?”
群臣默默抬起头,像看傻子一样看向崇祯。
这还用问吗?
闹灾厉害的省份流贼闹得也厉害,除了陕西,山西和四川外,北直隶,山东,河南,贵州都有旱灾发生。
户部尚书方岳贡说道:“陛下,除广东,福建,云南外,其余各省皆有旱灾发生。最厉害的是山西,陕西和四川。”
户部负责全国赋税,哪个地方的赋税收的多,哪个地方赋税收的少他最清楚。而且户部还负责赈灾,对灾害的情况了如指掌。
崇祯点点头,开始回想记忆中的明末旱灾情况。
明末大旱有两轮。
第一轮旱情是天启七年的陕西大旱,到崇祯六年时旱情扩大到北直隶,山西,山东一带。
第二轮旱情是崇祯十年到崇祯十五,这一轮大旱几乎遍布全国南北。
不过此时西北的旱情有所减缓,可北直隶、江南、赣西、湖南、贵州以及四川的旱情却极为严重。
全国没有被大旱波及的地区只剩下广东、福建、云南(恰好是南明坚持最久的三个地区)。
南明朝廷建立后,其余各地旱情均得到缓解,广东、福建和云南开始遭遇干旱。
就很邪门!
崇祯想了想,今年各地均有旱情,转过年来旱情就没了。
既然如此,那就干票大的。
他看着群臣说道:“既然各地均有干旱,朕决定即日起免除全国一年田赋。”
满朝文武直接被崇祯的话吓傻了!
他们第一反应是崇祯疯了!
一年田赋...有多少?
以崇祯十六年为例,户部年应收入银两千万两,免银四百二十万两(免得都是田赋 ),实际收入一千五百八十万两。年支出银共两千一百二十二万两,共缺额五百四十二万两。
田赋收入占朝廷总收入的七八成。
也就是两千万的百分之八十:一千六百万!
这些钱不但有宗室、官员、秀才的俸银,还有九边大军的军饷,粮饷。
银子原本就入不敷出,不加赋已是天恩,毕竟天灾不断,粮食减产,百姓们苦不堪言。
但直接免一年的田赋是几个意思?这大明朝还干不干了?
以前每年有五百万两银子的缺口,现在好了,直接赤字一千六百万!
不,还得加上之前的缺口,总共两千一百万两!
方岳贡嘴角不受控制的一阵抽搐,跪地说道:“陛下玩笑了,臣身体不好,这等玩笑开不得。”
“朕没开玩笑!既然全国各地均有灾情,不如免除一年田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一件件火器从不远处的兵器局和内府的兵仗局送来,戊字库的人检查没问题后,入库造册登记。
火器以火绳枪和火铳为主,剩下的是配套的铅丸和火药。
在范景文的指挥下,工部的匠人们将一件件火器从仓库中搬运出,交到锦衣卫手中。
再由锦衣卫或搬,或推到崇祯面前一字排开。
为了皇帝的安全,锦衣卫不能让这些匠人在皇帝面前触碰火器,一旦发生发生意外就是诛九族的大罪。
等搬的差不多了,范景文开始介绍。
“陛下,这是红夷大炮!”
“陛下,这是佛朗机炮,佛朗机铳......。”
崇祯边听边看,对明军的火器有个大概了解。
首先是红夷大炮,它属于舶来品,根据葡萄牙的舰炮改进而来。后期学者研究表明,这种改进型的铜铁复合炮是十七世纪最好的火炮之一。
崇祯看着硕大的铜铁复合炮,心中稍稍安定些许。有这家伙在,守城才有底气。
缺点也很明显:贵+重。
若是用高强度的钢制作火炮,成本和重量会降低,性能反而会增加。
“京师有多少红夷大炮?”
“回陛下,有二十四门红夷大炮!”
“制造一门火炮需多长时间?”
“需半月左右。”
来不及了,就算来得及崇祯也没有改造火炮的计划。
他是文科生,在这个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朝代造不出钢炮。
明朝能炼钢,但炼不出能造火炮的钢。
无论天工开物里的炒铁炉,还是坩埚炼钢法炼出来的钢铁都无法制作火炮。
杂质太多导致钢铁太脆,很容易炸膛。
杂质多的原因不是技术不行,是煤炭中硫磷含量高导致的。
此时的西方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可是随着西方基础工业的发展,他们找到了煤炭脱硫脱磷的方法。
自那时起,中国冶炼技术和火炮技术开始全面落后于西方。
“这是手铳,鸟铳(火绳枪),三眼手铳.....”范景文继续介绍。
“等等!”崇祯指着其中一件火器问道:“你说这是自生火铳?”
“是陛下,此铳由毕懋康在崇祯八年制作而成,不用明火就能引燃火药射出弹丸,工部小批量生产后存放至今。”
崇祯拿起自生火铳仔细观察。
自生火铳的结构与其他火器相比略显复杂,原来点火的位置被一块金属板,有弹性的金属拨片和火石占据。
由于年久失修,金属拨片早已锈迹斑斑没了弹性。
这特么不就是燧发枪嘛?
有了这东西,远了不说,最起码可以统治世界两百年!
他把自生火铳扔到范景文手中,问道:“为何没有大批量生产?”
“回陛下,臣刚到工部任职时也发现了此枪的特殊之处。臣当时想批量制作,经过焦勖演示后才发现此枪的缺点。首先火石昂贵,工部每年拨付的款项本就不足,没有多余的钱采买火石。”
“且此铳有许多不合理之处,如火石易掉,无法点火,火石碎裂,弹片断裂等。于是时任工部尚书的张凤翔将此铳收于库中,不曾启用。”
“原来如此。”崇祯点头的同时也放下了心。
这些问题看起来很棘手主要由于设计不合理造成的,所以改造起来反而不麻烦。
假以时日,改造归来的燧发枪肯定能让大明军队横扫欧亚,扬名世界。
“除了火炮,其他的火器依次测试。”崇祯吩咐范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