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赖耶缘起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页。
我们看第二,赖耶缘起。
在整个天台的教观当中,很重视我们修行的因地。
因地有假相跟真相,假相就是你今生所接触的无量的法门,你的布施、持戒、做义工、佛堂的念佛等等,这些都是假相。
这么多的假相只有一个目的,叫“借假修真”,成就你的菩提心。
而所有的因缘当中,你的智慧观照很重要。
因为你的见地会影响到你的希望。
你看人生的水平有多高,你心中的希望就发得有多大。
所以蕅益大师说:没有高超的见地,就不可能有高超的品格。
你的智慧水平首接影响到你的心理素质,首接影响到你内心的希望,也首接影响到你最后生命的结果。
所以我们必须学习怎么去观察人生,观察得不透,你就不可能真实地发心。
这个不是嘴巴讲,发不出来,你就不可能相应。
因为你的智慧水平没有到那里,这个勉强不来。
在观察人生中,佛法引导我们,第一个先从业力去观察。
“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这是佛法的入门观察,人生就是业力决定的。
这样有一个好处,我们开始学会不把过错推给别人。
我们对于过去的罪业开始认命,对于未来的开始谨慎,主动地去断恶修善,调整自己的身口意。
为什么愿意改变呢?
因为你期待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所以愿意建立一个非常好的价值观,就是管好自己,因为自己的业别人不能取代。
所以这种业感缘起会让一个修行人开始都摄六根,注意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不再管别人,这是踏出了修行的第一步。
业感缘起也有它的缺点,就是范围太小。
业感缘起忽略了你的心态问题,因为毕竟这一个业,牵涉到你很多过去的业。
如果只是活在业感缘起,你就会想:糟糕啦!
我今生的时间这么短,过去造的业这么多,我不可能用短时间的生命去处理过去留下的业。
所以挫折感就很重了,这个业感缘起就有它的不足了。
所以伟大的佛陀就讲第二个,叫赖耶缘起,把心态跟业力做一个平衡。
他认为人生不是只有业力而己,还有你的心态,你的思考模式。
就是说,业力影响你的心态,但是心态也会引导你的业力。
心态好的时候,好的业力会显现出来,罪业的地方可以暂时沉潜,所以它就让你有更积极的一面,就是改造你的心态就变成很重要了。
我们看赖耶缘起的思想,它的因缘观。
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从业感缘起到赖耶缘起时,它的因地建立在第八识的一切种识。
什么叫第八识呢?
我们前面唯识学讲过叫作业识,它是一个大仓库。
它本身没有造业的功能,但是有保存业力的功能。
凡是人生走过的它一定有痕迹,乃至于你起心动念,第八识都记录下来。
你身业的活动、口业的造作乃至于你的起心动念,包括今生,包括无量的生命的经验,你所走过的痕迹第八识一个都没放过,这个就是第八识。
它保存了你过去生所有身口意的造作,是一个非常大的数据库。
所以你要面对的问题就特别复杂了,不是今生而己,这个就是生命的无奈了。
所以从唯识的角度,人生有一半是无奈,一半是自在。
从业力的角度,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
其实很多生命的结果是很难改变的,但是生命的过程,就是你怎么去解读人生,这个你说了算。
唯识的角度就是说,我不能改变人生,譬如说我们没有办法决定自己出生的家庭,不可能!
但是我可以解读人生,人生是怎么回事我说了算。
我说这个人是我的善知识,他就变成我的善知识;我说这个恶因缘对我是有帮助的,它就是有帮助。
就是说,人生的客观条件是不能改变的。
唯识学也认为过去生的业力,你是很难改变的。
但是可以换一个思想。
你可以把它想成是人生的一个助缘,顺逆皆方便。
人生不能改变,但是可以重新解读它。
可以重新解读人生,可以重新安立不同的名言分别。
业力要变成果报时,关键就是缘——你前七识的辗转熏习。
这个地方包括两层意思:第一个,你可以解读人生。
其实人生好坏很难讲。
你说生病好不好?
当然不好!
没有一个人愿意生病。
但是你知道蕅益大师怎么看生病这件事吗?
他说生病有三种功德,第一个是消除你的妄想。
你身体健康时,老打很多妄想。
而消除无始妄想,增长苦空无常无我的观行,增加厌离心,都是因为有病的关系。
所以晚年的时候,如果你是修净土宗的,诸位!
晚年生一点病,但是不要生得太严重,至少还可以走路,也能够稍微拜拜佛,有一点病,其实是非常吉祥的!
你看所有的经典,让你生出离心,不如让你身体有病这个切身的感受,那是你最好的善知识。
我告诉你,一个净土宗的人,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家属又孝顺,这非常不吉祥。
你不是大菩萨的境界,有那么美好的假相来障碍你,你怎么走得开呢?
所以到了唯识学的时候,它认为人生好坏很难讲了,你的思考模式很关键!
你用思想去引导人生,而不是由业力来主导。
人生一半是业力主导,一半是思想在引导,祸福由因,改变在缘,而不是像前面说的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
那样思考,你今生的努力都没有用,你所有的希望只能放在来生。
唯识学不同意这个看法。
你今生还有很多积极的东西,第一,你可以断相续心,把罪业降到最低;第二,你可以重新解读人生,你第六意识可以做正确地思考。
这样你就能够断除分段、变易两种生死而趣向菩提涅槃。
在赖耶缘起当中,它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除了业力以外,它把你的思想放进去了。
所以你不断地读书、学教理,就有很正面的意思了。
我改变不了业力,但是我可以重新去解读它。
我们看它的思考模式——真如法,我们把它念一遍。
从赖耶识的因缘观,业力是因,思想是缘,建立一个真如法性,就是中道实相的概念。
中道实相它是随缘不变,注意!
唯识学可没有讲不变随缘,所以它的中道思想在于不变这一块。
它为什么只修无分别智?
它认为真如没有随缘义,也就是它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
唯识学的真如是要修来的,要破遍计执才有办法证得圆成实性。
所以唯识学的真如佛性这个中道的概念,你要去学习,要去思惟,才会生起这样的智慧。
不像圆教说是每一个人都有,但是它有不变性。
所以这个不变性,生死不能染污它,涅槃也不能对它有加分,它就是如的境界,迥超空有二边,不即诸法——次第三观。
这个概念己经远离了业感缘起的一昧追求生死快乐,一昧追求出世涅槃这样的极端,它认为生死跟涅槃可以共同存在。
我们一方面能够改变业力,一方面提升自己的思考模式,让整个业力跟思想达到平衡。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解释阿赖耶缘起的思考模式。
在经典里面,最足以解释这个业力跟思想的平衡,就提到释提桓因。
佛在世时,释提桓因,是天人,有神通。
他知道自己的天福将尽,比方说他头上的花冠掉下来了,身体开始流汗发臭了,自己的法座坐不住了,心里开始躁动了等等。
这种征兆出现,他知道自己天福将尽。
他很着急,就用神通力去找大梵天。
大梵天说:我没办法处理,我能够让你趋吉避凶,但是我解决不了生死问题。
那怎么办呢?
大梵天说:现在人世间有佛陀出世,你赶紧去求佛陀。
所以释提桓因就用最后一口气飞到精舍,看到佛陀在精舍里面坐着,他过去就顶礼:我至诚地皈依佛!
皈依以后就死了。
死后他投胎在一个农村的母驴肚子里面。
这头母驴怀胎以后,因为释提桓因曾经起了一念皈依心,所以他的业就转了。
转了以后,这头母驴突然间就像发疯一样,到处乱跑乱撞,把女主人的瓶子打破了。
主人就拿棒子打这头母驴,把牠打得流产了。
流产以后,这头驴胎儿死掉,释提桓因回到天道,又做了一次释提桓因。
一念的皈依,能趋吉避凶,这种公案佛陀时代很多。
这种公案你用业感缘起没有办法解释。
他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一念心皈依。
一念善心怎么去扭转这头驴胎儿的果报呢?
如果用业感缘起是解释不通的,只能用赖耶缘起,祸福由因,改变在缘。
就是说,他的阿赖耶识有很多的善业跟罪业,他一念善心生起时,就阻隔了罪业,断了相续,使令他这个罪业不能得果报。
他并没有把罪业消失掉,诸位!
但是他有本事让这个业力枯萎,然后把他过去另外一个释提桓因的业,刺激调动起来,先受用这个善业。
祸福由因,改变在缘,这种一念的转变,改变业力的思考,在净土宗非常重要!
这就是带业往生的概念。
所以阿赖耶识的思想对带业往生很重要!
释提桓因这种也算是带业往生,他夹带母驴的业,结果投胎往生到释提桓因,这个也不可思议!
净土宗的带业往生,诸位你想想看,净土是一个清净庄严的地方,你没有修行也就罢了,你说佛陀加持你,可以!
这个我们可以接受。
你凭什么受持七宝池八功德水?
因为弥陀本愿摄受,这个我们也接受。
但是关键的一个问题,你凭什么离开三界?
你是怎么离开三界的?
净土宗要做两件事:第一个离开三界,第二个投生净土。
投生到净土这一块,你可以说是阿弥陀佛西十八愿摄受我的,阿弥陀佛让我进来的,这个功德不是我修的,阿弥陀佛修好以后把我带过去的,可以!
这个可以!
但是关键问题来了,你怎么离开三界的?
你讲个道理我听听看。
你的生死业力还在,三界能放过你吗?
所以这个地方就必须用唯识学的概念了。
因为我临终时正念分明,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我没有去刺激它。
诸位!
业力要得果报,从唯识的角度,除了种子,还要有辗转熏习,它必须要有第六意识的颠倒爱取。
你的田里面有很多的种子,但是你没有去灌溉它,没有去施肥,它就不能开花结果。
所以带业往生简单地说,就是让你的生死业力沉淀下来。
所以你看净土宗,为什么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净念相继我们就不谈了,你要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
问题在于,念佛就念佛,干嘛要“都摄六根”呢?
因为不“都摄六根”,你的心向外攀缘,就会刺激生死业力。
很多人之所以不能往生,不是说他净念相继功课没做好,不是说他跟阿弥陀佛没有感应道交,而是三界没放过他,他的第一关都没过。
你把生死业力刺激得这么强大,阿弥陀佛来了也没办法。
你先得有本事走出三界,才有办法迎接弥陀的光明。
你三界都走不出来,那有什么办法呢?
所以一个人到晚年的时候,为什么要收心?
就是这样,不收心就是在辗转熏习,不断地攀缘它,你的生死业力到最后怎么办?
有些人念佛不摄心的,到佛堂时,他专心念佛;出去该放逸时还照样放逸。
这样会产生两种力量:第一种生死业力;第二种往生的愿力,临终时同时现前。
诸位!
你们猜猜哪一种力量大?
当然是生死业力的力量大!
因为这是熟境界,你一天念两个小时佛号,但你一天要打二十二小时的妄想。
所以诸位!
我一再告诉净土宗人,你不是只做念佛一件事,你要做两件事:你要收心,再念佛。
这两个。
很多人都没有看到“都摄六根”这西个字。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缺一不可。
你对娑婆世界不放弃,不断地攀缘它,你这句佛号再怎么念也没有用,因为你不断地刺激生死业力。
从唯识学的角度,业力本来没有自性,虽然有种子,但是它不会得果报的,除非你第六意识去刺激它。
所以你不能再刺激生死业力了,要赶快放下,所谓“我今暂作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
一个要往生的人,他的身口意三业要有两种相貌:第一种,都摄六根的功德要出现;第二种,忆佛念佛的净念要相继现前。
往生——要把生死业力降到最低,往生的愿力要现前。
愿力强过业力这个叫带业往生,但是这个业要带走,你必须让它处于沉淀状态。
如果你今天刺激业力,那就不是你把业带走,是业把你带走。
这个赖耶缘起的思想很好,就是说它提出了思想可以主导业力。
所以赖耶缘起提出两种概念,就是人生只有两种:一种是活在业力,你这个人第六意识不摄心、不修行的,整天就是该干啥还干啥,跟着感觉走,那你就是心随境转,是生死业障凡夫,你至多是修人天福报;第二种人是境随心转,你的心正念强,用心念来主导业力,业力在你的掌控当中,这是修行人。
整个唯识学只讲两件事情,到底是第八识来主导第六意识——业力主导思想;还是第六意识主导第八识,只有两种情况而己。
两种人生:一个活在业力;一个活在愿力。
就净土宗而言,如果今天业力不在你的掌控当中,你就不会往生了,不管你跟阿弥陀佛多么亲密都没有用。
你要先处理三界的生死业力,把它处理好,你才有办法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是两件事情。
唯识学,它的思想就是把业力跟思想做一个平衡,这是它更高明的地方。
也就是说,业力不可怕,如果这个业力还没有得果报的话,你可以让它沉淀,有跟没有一样,就是你可以用思考模式来主导你的业力,这第一个;第二个,当业力得果报以后,你还有救,你可以重新解读它。
如果这个业力没有成就之前,你可以阻隔它的现前。
当业力己经成就了,你可以重新解读它,化逆缘为菩提道。
所以唯识的力量很大,它完全用第六意识来主导整个第八识。
虽然第八识是含藏无量的业力,但是它完全在你的控制当中,这个就是唯识学的概念。
这个思想己经不错了,但是还有一个更好的,看第三。
(三)真如缘起按照《法华经》的说法,最圆满的解读人生就是真如缘起。
这种人生观就是跟着佛陀解读人生。
就是说,到底佛陀的知见是什么?
如果今天佛陀来到人世间,他是怎么看待人生的现象?
他老人家是怎么看的?
佛陀看人生的知见就是真如缘起。
其实真如也是一念心,但是跟唯识学的心有什么不同呢?
真如的心是可以安住的,唯识的心是不能安住的。
唯识学第八识你怎么能安住?
你必须要破坏它、要转变它。
唯识学的心是从人性开始出发,人性充满了业力,但是你可以改变它。
它有点像基督教的思想,每一个众生一出生就有罪,但是你可以改变,这个就是唯识的思想。
但是真如缘起不是这样讲的。
它认为每一个众生本来是清净的,它从佛性的角度出发,这种思考模式更好了。
它先把生命归零,就是说阿赖耶识不是你本来的面目,那是你轮回以后才有业力。
在《楞严经》上说的,你从什么地方来?
你要找到你的原点,这个很关键!
诸位!
你不知道你的过去,就不能够掌握你的未来,也不可能把握现在。
诸位!
了解你的过去非常关键!
你不知道你从什么地方来,你的修行就很难突破了。
了解过去,你才有办法规划未来,才有办法把握现在。
人生的水流,过去是关键。
所以整部《楞严经》都在问你的过去,你从什么地方来?
了解了过去,未来不是问题,现在更不是问题了。
当然,你可以说,我从前生而来,从业感缘起。
你说我从前生而来,这句话对不对?
对,但是也不对。
你的业力是继承前生的,但是你的生命现象改变了,你跟前生的生命不一样了,所以你不能够说从前生而来。
按照《楞严经》的说法,人生没有开始,我们每一个人生都是独立的。
前生是从空性“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其实我们每一次的受生都是独立的,都是因缘触动了才有的,每一个人生都是从空性而来,从空性而回到空性,人生没有开始,这个很重要!
人生没有开始,所以达妄本空,就是说,你从什么地方来?
不是前生,也不是前生的前生,到最后,啪!
觅之了不可得,这关键啊!
找到啦!
原来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没有业力的。
那么找到你的根源以后,你的人生就可以重新启动了。
一个人生开始归零以后,未来就在你的掌控当中了。
所以它的高明来自于真如,它不用阿赖耶识当一个缘起的根本。
“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真如,它把生命先归零以后再重新出发,这个是真如缘起高明的地方。
所以人生可以重新塑造。
不要管过去造了什么,只要不断地思考,你的心性跟诸佛是相同的,佛陀有的你都有。
“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只要知道这两件事情就好。
一天到晚思考自己有业力,对你不见得是好事。
当你己经开始习惯断恶修善时,就不能老是认为自己业障深重了。
要告诉自己,你跟诸佛是同一个佛性,所有的妄想业力都是不存在的,那是一个虚妄的假相;而所有的波罗蜜的功德,你都是具足的。
它是一个金矿,只要肯努力,你也可以把黄金提炼出来。
所以,它站在一种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角度来思考人生,这种思考就是非常正面了,很容易激发一个人发菩提心。
既然我今天跟诸佛一样,我为什么要自甘堕落呢?
我跟佛陀同一家人,我为什么要离家出走?
我是大富长者的儿子啊!
因此这个真如缘起给大乘人很大的希望。
而且你建立这种思考以后,在整个楞严、法华的思想说,修行是日劫相倍。
同样有烦恼,用这种思考模式,你用功一天,而赖耶缘起、业感缘起的人要用功一劫。
所以你操作什么法门不是重点,你的智慧的见地很重要!
就是你坐上了什么车子很重要!
我们来看看,真如缘起是怎么说的。
这种思考模式你建立起来以后,你就跟十方诸佛同一个鼻孔出气啦,因为佛陀也是这样思考的。